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松鼠在啃你的互联网

 

书名:《管线》 (Tubes)
作者:安德鲁•布卢姆 (Andrew Blum)
出版社:企鹅
出版时间:平装本2013年3月出版

 

网络上时有“一句话证明你……”的游戏,上次在新浪微博上看到的是“一句话证明你上网够早”,不少人举的例子是当年玩的纯文字网络游戏,或是“猫”(调制解调器)拨号的声音等等。我想起的一个例子,是当年在香港读书时,香港教育科研网出口美国的网络端口从128kbps升级到256kbps后的狂喜。现在这个速度只是普通家庭上网速度的一个零头,当年可是让人觉得是光速了。

网络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份,似乎互联网就在“云”中,无处不在。但是在你的电脑或手机背后,这个“网络”到底是什么呢?对于大部份人来说,这个问题只有在家中的上网设备出了问题,无法上网之后才会考虑。美国科技作者安德鲁•布卢姆(Andrew Blum)遭遇了同样的问题。他在纽约的家中网络突然出现故障,电话公司派来的技师在检查一番之后,指着窗外的电话线说:“你的问题在这儿,有只松鼠正在啃你的互联网。”原来松鼠啃坏了电话线的塑料包皮,造成电流不畅。

这件事引发了布鲁姆对互联网架构的兴趣,他家的电话线通往哪里?他常去的网站内容是怎么送到他的电脑上的?谁在“管”这些信息的传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他开始了一场历时两年多的研究,其成果是一本新书《管线:互联网幕后》(Tubes: Behind the Scenes at the Internet)。

这既是一部科普作品,又称得上是一部旅行笔记。为了考察互联网的大小“节点”和“交叉路口”,作者的脚步跨越了美国的东西海岸,从华盛顿特区外的小城到俄勒冈州哥伦比亚河边的旷野,从伦敦东部的码头区到葡萄牙的海滩。除了地理上的跨越,书中还有回顾历史,来到互联网诞生之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安装互联网上的第一台电脑的1969年。在迎接电脑到来的人群中,有着对互联网发展作出关键贡献的莱昂纳德•克莱茵洛克(Leonard Kleinrock),40多年之后,他依然还是UCLA的计算机教授。

当一位美国参议员把互联网形容为“一堆管子”时,引发了许多人的耻笑,但是作者发现,在互联网的“云”背后,还真的就是一堆堆的管线,从用户家中的电话线,到附近的交换机,连上网络供应商的服务器,这些服务器通常置身与城市中某个不起眼的机房,通过光纤接入城市间的骨干网络。当然各家公司架设的骨干网络,还需要找个地方相互连上,于是像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哈德逊街60号大楼,就成了美国各家骨干网络在东海岸主要“接头”地点,从这里再延伸出去的,是跨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在另一头是地位同样重要的另一个“接头”地点,伦敦东部码头区的机房。你在电脑浏览器上发出的搜索指令或是好友邀请,就是这样在大大小小的管线之间穿行,才抵达服务器的。

网站服务器的栖身之所,被作者称为“数据睡觉的地方”的数据中心,是另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许多美国的重要网站服务器,包括谷歌、脸书(Facebook)、微软、雅虎等都把自己的数据中心建在了俄勒冈州的中部,原因是这里气候偏冷而干燥,有充足的电力供应,当地有骨干网络的接口――在技术上是一个完美的组合,而且地方政府还有税收优惠。有趣的是,相隔不过一百多公里的谷歌和脸书数据中心,对外界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谷歌数据中心极为神秘,“像一座监狱”,作者只能进到员工餐厅,连机房的影子的都看不到;而脸书的数据中心则十分热情,乐于接受访客参观。

当互联网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时,我们的许多个人数据都存在这些数据中心里,所以即使你不是技术控,了解一下互联网背后的“管线”,还是很有必要的。

话题:



0

推荐

吕品

吕品

293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独立撰稿人、《经济观察网》特约记者。曾任《卫报》(Guardian)编辑。自认十多年的科研训练让我受益匪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