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英国的方式其实是不赢球

今年夏天,欧洲体育盛事不断,其中英国运动员有不少高光时刻。在德国举行的足球世界杯上,英格兰连续第二次闯入决赛,是近几十年来的最好成绩。在英国,热爱竞技体育的观众非常多,每份报纸的体育版都有很大版面,内容多样。我有时候会读一些体育评论,常常惊叹于作者精湛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在英格兰队决赛输球之后,我在《卫报》上读到一篇评论,分析英格兰队为什么会在下半场扳平之后,几乎立即就失去了主动权,被西班牙队步步紧逼。作者提到了体力、战术和心理原因,然后还加上了一个文化原因:英格兰队主教练在场上堆砌了太多明星,力图以最英国的方式赢球,殊不知最英国的方式其实是不赢球。

这是一个奇特的观点,但是我也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英国人似乎更喜欢“光荣失败”的体育明星,过去的英格兰队就是一个例子,明星云集,成绩不佳,但只要输得光彩,便仍受爱戴。这一届的英格兰主教练索斯盖特,原来也是因“光荣失败”而留名的英格兰队队员,但是他作为主教练,却把英格兰队打造成了一支真正可能赢球夺冠的球队,可惜最后还是没有走出“最英国的方式是不赢球”这个怪圈。

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深层的文化原因?是源于不露声色的自信,还是埋在心底的自卑?是自视高人一等而不屑于打败他人,还是自我怀疑不敢争取胜利?我一直都没有看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不过这一文化的可爱之处,是对那些没有希望赢却坚持要灰头土脸地输的人物,英国公众往往会投注特别的热情。有一部英国体育电影《飞鹰艾迪》(Eddie the Eagle)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讲诉一名成绩很差,但立志要参加奥运会的英国滑雪运动员的故事,最后在百般努力下终于如愿出现在奥运赛场,不过没有任何奇迹,不出意料地成为远远落后的最后一名,但在英国却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Eddie the Eagle

你也许可以将“光荣失败”诠释为是奥运会“业余”精神的体现,参与第一,成败不过是能力的体现,非常简单。但实际上,对于缺少商业价值的奥运项目,英国政府早就放弃了让“业余”运动员自生自灭的做法,每届奥运会都有长期战略,根据在下届奥运会上获得奖牌或进入前一二十名的机会,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资助。

这一战略十分成功,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上,英国在自行车、田径、游泳、赛艇等项目上夺牌能力非常强,好几名运动员连续参加奥运会获得了多枚奖牌。但是被戏称为“奖牌工厂”的管理机构在筛选项目时非常严格,到了冷酷无情的程度,任何项目如果这一届成绩不佳,就可能导致下一届资助减少,于是一些原本缺乏基础的项目,像是篮球、排球等,得不到一点资助,几乎没有发展的可能。

本届奥运会最受英国观众爱戴的运动员之一是华裔铁人三项选手余力生(Alex Yee),在离终点还有两公里左右时他还落后领先选手14秒,然而竟然不可思议地加速赶上并超过对手,夺得冠军。此时的英国观众早已将“光荣失败”的浪漫抛诸脑后,全心拥抱这位冠军,所以求胜还是求败,在这时绝不是个需要犹豫的问题。

Alex Yee

《看世界》稿件

话题:



0

推荐

吕品

吕品

291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独立撰稿人、《经济观察网》特约记者。曾任《卫报》(Guardian)编辑。自认十多年的科研训练让我受益匪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