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东欧“铁幕”的降临

书名:《铁幕》(Iron Curtain)
作者:安娜•阿普勒鲍姆(Anne Applebaum)
出版社:Allen Lane (企鹅集团分支)
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铁幕”(Iron Curtain)这个词是由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6年首先使用的,当时二战刚刚结束不久,苏联还是西方的盟友,但是在欧洲,在苏联控制下的中欧和东欧诸国,已经渐渐开始走向另一条道路。这些国家所占地域广大,用丘吉尔的话说,从北到南,“从波罗的海到亚德里亚海”,升起了一道“铁幕”。与此同时,另一个新词“冷战”开始进入日常语汇中。这场东西方的冷战一直持续了近五十年。然而东欧解体以近二十年,这些曾经的“铁幕”国家,有的已经加入欧盟,年轻一代完全没有了对那个时代的亲身回忆。现在回顾这段历史,还有意义吗?

美国记者、历史学家安娜•阿普勒鲍姆(Anne Applebaum)的回答是肯定的,她认为这段历史曲折而复杂,非常值得研究。她的新书《铁幕》(Iron Curtain)选择的是从1945到1956年这关键的12年时间,希望能够发现二战之后,在那些被战火蹂躏的土地上,那些经济政治、历史传统各不相同的国家,是如何变成意识形态高度统一的“铁幕”国家的。

写这段历史,阿普勒鲍姆可以说是颇具资格。她层在耶鲁大学和伦敦政经学院求学,1988年被《经济学人》杂志派往波兰华沙担任记者,经历了东欧解体的过程,包括1989年柏林墙的倒下等。除了《经济学人》外,她还曾为多家报纸杂志担任过记者、编辑和专栏作家。让她名声大噪的是2003年出版的《古拉格历史》(Gulag: A History),详尽地呈现了苏联的流放劳改制度,以及在这一制度下遭受磨难的人们,获得了2004年普利策奖综合图书类奖。以后她离开美国,在英国和波兰两地穿梭。她的丈夫西科尔斯基(Sikorski)过去也是记者,现在是波兰的外交部长。除了对苏联和东欧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了解之外,她本人还能说流利的法语、波兰语和俄语,这些都为她的这项研究提供了不少方便。

“铁幕”是一个由十多个国家组成的庞大区域,然而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很大,东德是战败国,但在二战之前却有着很大的政治与媒体自由;波兰是二战中属于盟国,但却没有享受到胜利的果实;匈牙利在二战前就是专制国家,在二战中附庸德国。这三个国家是本书的重点,为了写作此书,阿普勒鲍姆还请了两位德国和匈牙利的研究者帮助搜集分析资料。在东欧解体之后,各国的档案相继公开,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很多方便,另外作者还做了许多采访,她说以后能采访到亲身经历者的机会将越来越少了。所以在这本书中,既能看到国家机器的冷酷无情,又能看到普通人在现实面前作出的种种妥协与抗争。

本书出版之后,受到了许多褒奖,不少人称赞其素材丰富和叙事清晰,美国《时代》杂志还将这本书评为2012年十大非小说类图书之首。但是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一些评论者指出,虽然作者对“铁幕”形成的过程写得十分详尽,包括苏联当局针对不同国家采取的各种高压钳制手段,但是对当时苏联高层的动机却很少涉及。作者本人在前言中曾经提到近些年来有些人试图对这段历史进行“修正”,其观点是“铁幕”的形成是由于西方盟国对苏联的敌意而造成的,是苏联的一种攻击性防卫姿态。然而在指出这些说法完全没有根据之后,她在本书正文中却很少分析苏联当局建立“铁幕”的深层原因。作者本人在政治上属于的新保守主义,但绝大多数评论者认为她的政治立场并未妨碍她在历史研究上的严谨。遗憾的本书只写到1956年,在那之后东欧国家的发展与分化,是一个同样值得研究的话题。

话题:



0

推荐

吕品

吕品

283篇文章 6天前更新

独立撰稿人、《经济观察网》特约记者。曾任《卫报》(Guardian)编辑。自认十多年的科研训练让我受益匪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