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电影First Man公映,讲述美国登月计划的故事。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非小说类作品《月球直播》(Live from the Moon),我十分喜欢这本书,还曾写过的两篇文章介绍。这本书差不多9年前出版,但其中的故事并不过时,所以在这里特意重新发一遍。

 

《月球直播》

Live from the Moon: Film, Television and the Space Race

作者 Michael Allen

出版社 I.B. Tauris (平装本2009年6月17日出版)

ISBN 978-1845111700

页数 240 页

书价 £16.99

 

今年是人类登月40周年,有关登月的历史、个人经历的书籍纪录片出了不少,这本新书 Live from the Moon 却是独辟蹊径,把登月与电视媒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把美苏的太空竞赛放在冷战的框架下进行论述,书名《月球实况》正反映了登月本身是电视事件这一事实。作者 Michael Allen 是英国伦敦 Birbeck College的电影与电子媒体高级讲师。

 

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一般认为是从1950年代开始,到1970年代中叶结束,是二战之后东西方冷战的一部份。太空竞赛的成败,对美苏两国及其盟国来说,对内对外都有重要的宣传意义。太空竞赛从火箭、卫星、载人飞船、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到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达到高潮,其实在前10年苏联多次走在前面,美国一直在扮演追赶者的角色。然而1966年苏联太空计划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去世,1967年美国阿波罗1号地面测试时着火,让两国的太空计划遭遇重挫,但是苏联的太空计划从此再没能恢复过来,美国在1年多后却成功地发射阿波罗7号,当阿波罗8号的宇航员在1968年圣诞节前夜的电视直播中从月球轨道向电视观众诵读《创世纪》时,美国在太空竞赛中获胜已成定局。

 

这一场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电视直播,反映了在太空竞赛中,电视这一媒体所起的关键作用。NASA和美国宇航员,从刚开始抗拒电视直播,到后来为电视直播而改进登月舱,说明共识已经形成:光是去征服太空是不够的,必须让地球上的电视观众“亲眼目睹”征服太空的过程。

 

而美国阿波罗计划的10年,正是电视转播技术飞速发展,电视机广泛普及的10年。美国的三大电视网,为转播登月实况投入了巨资,都采用的全球多点同时转播的方式,从演播室到休斯敦宇航中心、从宇航员家属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反映,影像即时替换,成为以后重大事件新闻报道的蓝本。三大电视网还各自制作了登月舱实体模型,在摄影棚地上铺上类似月球的砂石,CBS和ABC还让演员穿上逼真的太空服,在直播过程中没有画面信号时就切换到这个“模拟登月场面”――作者说这可能就是以后“登月造假”理论的源头。

 

在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之后,阿波罗飞船还发射6次,成功登月5次,但是电视观众的兴趣渐渐降低,反而使最后几次成为真正的科学考察活动。阿波罗计划,在大众记忆中留下最深印象的只有3个画面:阿波罗8号发回的《地球升起》,Neil Armstrong 的“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以及阿波罗13号的“休斯敦,我们出了问题。”

 

作者认为,30年过去,阿波罗计划留下的最大遗产,是《地球升起》所蕴含的意义:生活在这个美丽而脆弱的星球上,人类的命运是共同的。这本书角度独特,没有太多技术细节,脉络清晰,而且读起来非常有趣。

 

《地球升起》(Earthrise)

 

最近在看Michael Allen 的新书 Live from the Moon,其中谈到这幅《地球升起》(Earthrise)照片的重要意义。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这幅照片代表了Apollo登月计划。但其实这幅照片既不是Apollo 计划拍摄的第一幅地球照片,也没有出现在当时盛况空前的电视实况转播中,但是人对重大事件,往往是有选择性地记住了最有代表性的片段,而忽略了细节的准确。这幅照片,确实是登月照片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最富哲理性的一幅。

 

Earthrise 是由 Apollo 8 上的宇航员 Bill Anders 拍摄。几个月之前升空的 Apollo 7 已经做了首次电视实况转播,第一次发回了“由人拍摄”的地球照片(过去都是卫星自动拍摄),引起轰动,于是NASA 坚持Apollo 8 也必须带上电视摄像机做实况转播。因为Apollo 8是在1968年12月发射,将在月球轨道上度过圣诞节,并计划在圣诞前夜做实况转播,NASA的公共关系部门找了指令长Frank Borman,告诉他领导们很关心宇航员们会在实况转播时说些什么。

 

Frank Borman 意识到这次转播的重要性,却想不出该说什么,去找了记者好友 Simon Bourgin 请求帮忙出主意。这个记者也想不出合适的话,于是请教另一名记者和作家 Joe Laitin,最后Joe Laitin拍板决定采用《圣经》中的《创世纪》。

 

于是在1968年12月24日晚的电视实况转播中,3名宇航员面向十几亿电视观众,轮流念了《创世纪》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段:“起初神造天地……”(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背景的舷窗外,是没有人迹的月球表面。大概除了最坚定的无神论者之外,所有人都会同意,此时的Apollo 8 是适合念《创世纪》这一段的地方了。

 

但是,当时的电视转播是黑白的,信号质量不高,而且背景是月球。这幅高质量的彩色照片,其实是宇航员 Bill Anders 在飞行过程中用中幅相机拍摄,回到地球之后才冲洗公布出来的。但显然人们的集体记忆,歪曲了时空,把《创世纪》和这幅Earthrise 叠放在了一起,因为这更合乎人们对Apollo 使命的想像。

 

英国天文学家 Fred Hoyle 在1948年就预言,当人类第一次看到从太空中拍到的地球全景之时,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冲击力将不会亚于任何一次重大历史事件。这一幅Earthrise 在冷战中的宣传作用可以说是过眼烟云,但是它所传达的另一个信息:这个美丽而脆弱的星球,悬挂在茫茫无际的黑暗中,是我们的家园,需要我们好好呵护,却成了现代环境保护主义兴起的一个重要起点,一直延续到今天对抗全球变暖气候变迁的努力。

 

 

话题:



0

推荐

吕品

吕品

283篇文章 50天前更新

独立撰稿人、《经济观察网》特约记者。曾任《卫报》(Guardian)编辑。自认十多年的科研训练让我受益匪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