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书名:《情绪的历史》(The History of Emotions)
作者:扬•普兰佩尔(Jan Plamper)
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2001年9月11日,纽约、华盛顿遭受恐怖袭击。本世纪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都可以回溯到那一时刻之后政府、公众、媒体的反应。“9•11”同时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文化影响,其中一些影响大概不容易让人与“9•11”联系起来,比如对情绪的历史学研究。

情绪也有历史吗?或者更准确地说,情绪也可以成为历史学研究的对象吗?对这个问题本来一无所知,在看了扬•普兰佩尔(Jan Plamper)的《情绪的历史》(The History of Emotions)之后,才了解到作为一个历史学研究的课题,情绪研究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情绪的历史》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历史学中的情绪研究》(Emotions in History)系列中的一本,普兰佩尔本人是伦敦大学金史密斯(Goldsmith)学院的历史教授,情绪历史研究方面的专家,曾在德国马普所(Max Planck Institute)下属的情绪历史中心做过研究,本书就是先有德语版,今年初才出了英语版。

当然古代并非没有人研究情绪,最早对情绪进行分析的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他在《修辞学》中写道,情绪是指所有会影响人必须根据自身判断而形成观点的感情,通常伴随以愉悦和痛苦,例如愤怒、怜悯、恐惧以及其它类似或相反的感觉。在二十世纪前,对情绪的研究还属于哲学或神学的范畴。1929年法国历史学家吕西安•费夫尔(Lucien Febvre)与人共同创办了《经济与社会历史年鉴》期刊,形成了所谓的“年鉴派”,他们将历史研究焦点从高层政治、外交斗争和帝王将相转移到普通民众、农民、工匠等人身上,立足于对环境、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和心理活动等的分析。“年鉴派”是最早将情绪当做历史学研究一部份的学者。在费夫尔之后,心理学、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等渐渐成为情绪历史研究的主要工具。

那么情绪到底有没有历史呢?其实学科内部也有争执。普兰佩尔指出,目前对情绪历史的研究有两大派别,其中一派是“普遍主义”(universalism)派,认为情绪是一种内在、跨越历史文化的东西,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下,表露的方式不同。另一派是“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on)派,认为每一种情绪都是由时代文化的变化而定,而且会反过来对个体的自我感受发生影响,因此有自己的历史。围绕着这两个观点形成两大阵营,争论十分激烈,持续至今。

到二十世纪末,学界已经对“基本情绪”形成共识,这六种情绪:快乐、愤怒、厌恶、恐惧、悲哀和惊讶,跨越了文化隔阂,现在学者可以通过对脸部表情细微变化的研究,发现真实情绪是如何在社会规则的压制下渗透出来的,例如在社会规则要求表露快乐的场合,可以对脸部肌肉细微变化的分析,判断出隐藏的快乐面具下的真实情绪。

“9•11”为什么会对情绪历史研究产生影响?一方面是因为“9•11”之后情绪的表露和传播出现了一次大爆发,从电视主持人的眼泪到普通人的感情流露,因为有了电子媒体而被大量记录了下来。另一方面是人们急切想知道“为什么?”是什么样的情绪驱动恐怖份子驾着载满平民的飞机撞向大楼?原来流行的语言学工具此时已不足够,研究者们纷纷向生命科学、特别是神经科学寻求帮助,希望能找到对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和情绪的解释。但是普兰佩尔在《情绪的历史》中警告说,采用神经、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必须十分谨慎,光是从普及读物中借来片言只语是远远不够的,历史学家也必须阅读生命科学的论文原文并深入理解,才能把握好分寸。

普兰佩尔把情绪历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较为清晰地梳理了出来,不管你是不是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情绪的历史》都是一本很有教益的读物。

文章载于《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

话题:



0

推荐

吕品

吕品

283篇文章 6天前更新

独立撰稿人、《经济观察网》特约记者。曾任《卫报》(Guardian)编辑。自认十多年的科研训练让我受益匪浅。

文章